古鸟类新物种首次被发现 一亿年前的“鸟腿”曝光(附图)

  这是一只来自一亿年前的“鸟腿”,它在琥珀的包裹下躲过了时间对它的“腐蚀”,并被中国收藏家从缅甸带回藏入了博物馆之中。一亿年之后,中国古生物学家邢立达领衔的中外团队开始了对它的研究,2019年7月11日,研究团队向外正式宣布:人类首次在缅甸琥珀中发现古鸟类新物种,古生物学家将标本定为新属新种,属名为琥珀鸟(Elektorornis),意为琥珀中的鸟类,种名为陈光琥珀鸟(Elektorornis chenguangi),以此向收藏化石的陈光先生致敬。
古鸟类新物种被发现

琥珀鸟化石

  这只琥珀鸟究竟什么样子?它的生活习性如何?它的发现过程又经历了怎样的传奇?邢立达来重庆勘查歌乐山恐龙足迹的时候,接受了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专访,揭开了这次发现背后的故事。

  新鸟类的“中趾”比其它趾头长出近一倍

  打开手机,邢立达调出了这个包裹在琥珀里的“鸟腿”,包裹它的琥珀非常小,长大约3.5厘米,重5.5克,产自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

  “这次发现琥珀鸟的琥珀化石产自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地质学家对该矿区的火山灰测定后发现,这里的琥珀形成于约9900万年前,属于白垩纪晚期的最早期,因此这里被认为是人类能一窥真实白垩纪世界的唯一窗口。”

  邢立达说,在2016年,他的团队在胡冈谷地首次发现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鸟类和恐龙包裹体,引起国内外媒体的轰动,此后,团队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如琥珀中首次蛇类记录等。

  虽然琥珀的体积很小,但显微CT为这么小的标本提供了详细的、立体的三维解剖结构,这在传统的古鸟化石中是难以实现的。

  通过对CT数据的重建、分割和融合,邢立达团队最终无损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态,这也让古生物学者们,得以从一只“鸟腿”窥见了这只古鸟类的全貌。

  标本显示,琥珀鸟的各个趾骨都很长,尤其是第三趾,约9.8毫米,是它最长的趾骨,“琥珀鸟第三趾显著延长,这是在任何中生代鸟类中都没有观察到的现象。”第一趾和第二趾的长度非常接近,前者是后者长度的86%,第二趾的长度为第三趾的59%,这些比例组合不同于任何其他中生代鸟类乃至现生鸟类。

  研究团队抓住这个明显与众不同的特征,将其和目前世界上所有记录在案的鸟类进行了比对。比对结果显示,这只“鸟腿”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最终让研究团队确认,琥珀里包裹的“鸟腿”属于一种全新的古鸟类。

  琥珀鸟体型比麻雀还小用超长“中趾”钓虫吃

  这只琥珀鸟大小如何,拥有怎样的习性?

  对此,邢立达表示,琥珀鸟的体型娇小,从保存的腿部长度约3厘米来推断,其体长要比麻雀还小不少。

  由于琥珀的特殊保存条件,琥珀鸟的软组织也保存得非常好,学者在镜下观察到其角质鳞丝状羽稀疏分布于趾骨的背侧表面,此外还有左翼尖的羽毛区域,包括了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暴露在琥珀的表面。

  “此前古生物学家描述的胡冈谷地古鸟类都是幼鸟,琥珀鸟是当地首次发现的亚成或成年古鸟类个体”,邹晶梅表示,“琥珀鸟的鉴定特征是第III趾的显著延长,这是在任何中生代鸟类中都没有观察到的现象,加上其大型的弯曲的爪子,相当长的第I趾,都强烈暗示着这是一种树栖的适应特征”。

  邢立达说,在没有现生的类似鸟类对比的情况下,琥珀鸟这种延长的第III趾的功能难以确定,增强的脚部抓取能力可能是对树栖更好的适应,但如果结合可以用来感知的角质鳞丝状羽来判断,这还可能于捕食专业化有关。

  “比如马达加斯加指猴,其中指和无名指非常纤细,常用来敲击树木,定位蛀虫,并将其抠取出来吞食。琥珀鸟的角质鳞丝状羽在第III趾上最长且最健壮,可能起到增加长脚趾作为蛀虫探测器,并采用类似指猴取食策略。”

  邢立达说,这种特殊的小型古鸟类当时就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不幸被柏类或南洋杉类针叶树所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一直保存至今。

  包裹它的琥珀就像时光胶囊一样,将其独特的足趾形态栩栩如生的展示给今日的人们,进一步阐明了白垩纪反鸟的辐射演化,揭示了鸟类曾经利用但后来抛弃的,一些可能的捕食策略。

  所有的鸟类都是白垩纪时从恐龙演化而来

  在如今不少媒体报道中,都提及鸡是恐龙的“后代”,那么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邢立达说,“不仅仅是鸡,准确来讲,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鸟类,其实都是从恐龙演化而来的。”

  鸟类是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脊椎动物之一,大约有10500个种。在近1.5亿年漫长的演化历史中,共历经了白垩纪和新生代两次辐射演化,其中的白垩纪是鸟类演化的重要阶段,记录了鸟类如何从恐龙演化的过程。

  从1861年开始,古生物学家们陆续发现了迄今所知最古老的鸟类祖先始祖鸟的化石,并已证明始祖鸟和食肉的兽脚类恐龙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2014年,澳大利亚、英国和意大利等国的研究人员根据120种恐龙的1500多个解剖特征,构建复杂数学模型分析了恐龙在进化过程中的体型变化。分析结果显示,兽脚类恐龙当中的一支,它们的体型一代一代地缩小,在如此“瘦身”5000万年后终于进化成了鸟类——2.1亿年前其平均体重为163千克,当进化到始祖鸟时已经降至0.8千克。

  同时,古生物学家在我国辽宁建昌发现了约1.6亿年前的近鸟龙化石。近鸟龙长而粗壮的前肢上长着飞羽,排列方式类似鸟类飞羽,这说明翅膀的雏形在至少1.6亿年前就在恐龙身上出现了。其他几种兽脚类恐龙,像小盗龙和似尾羽龙,都有着类似羽毛翅膀的结构。

  邢立达说,综合这些化石证据,恐龙变成鸟类可能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一些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统计代码